11月15日,蒙古学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全体学生在学业导师文慧的带领下,走进陈巴尔虎旗文化馆,开展了为期一天的以蒙古包制作技艺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活动。
《蒙古包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学们在专业指导老师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悉心示范下,分组投入蒙古包制作的核心环节,以柳条编织“哈那”(墙架),感受传统材料的柔韧与结构张力;打磨“乌尼”杆(椽子),精准把控长度与角度;搓制马鬃绳,体验游牧民族利用自然材料的生存智慧。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同学们在反复练习中逐渐领悟“以简驭繁”的游牧美学。随后,同学们进入蒙古包微模型的制作现场。从框架搭建到绳索固定,每一步都需兼顾力学平衡与空间美学。当一座座精致的微型蒙古包在指尖成型时,他们不仅惊叹于传统建筑的精妙设计,更深刻理解了其“可移动、低能耗、抗风雪”的生态智慧。活动尾声,同学们围绕“非遗传承的年轻化路径”展开讨论,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陈巴尔虎旗文化馆负责人也对同学们的专注与创造力给予高度评价,并期待未来深化校地合作,共同守护草原文化根脉。

此次实践教学是蒙古学学院“非遗活态传承”计划的重要一环。通过将课堂延伸至文化现场,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躬身实践中厚植了文化自信。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非遗+专业”育人模式,为草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培育新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