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欢迎报考|呼伦贝尔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6-29

欢迎报考|呼伦贝尔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呼伦贝尔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学制4年,202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非遗保护本科专业。该专业依托呼伦贝尔学院蒙古学学院的学科优势,立足呼伦贝尔、面向内蒙古,深度融入草原文化、游牧文明等特色非遗资源,形成差异化培养模式;整合人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非遗保护问题的能力。

一、专业设置原因

1.文化传承需求。呼伦贝尔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鄂温克族驯鹿习俗、布里亚特蒙古族祭山仪式等,这些珍贵文化遗产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系统传承。

2.地区发展需要。非遗保护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可推动非遗与经济融合,助力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

3.人才培养必要性。内蒙古作为非遗大省,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众多,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该专业为地方文化保护提供人才支撑。设置该专业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需求。

4.政策支持导向。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非遗保护专业教育,为专业设置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机遇。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为培养具备非遗保护理论、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地区的非遗传承与发展需求。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评估、管理、传播能力和田野调查能力,能在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业务机构和社团组织机构等从事非遗保护业务管理、组织、展示、资源开发和整理、文案写作等工作,也能在文化遗产、艺术学、文学等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应用型人才。


四、培养内容

1.理论基础

深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内涵、价值与特点,了解国内外相关理论体系和研究动态;系统学习民族文化学、民俗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理解呼伦贝尔地区非遗的文化背景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

具备非遗田野调查能力,能深入当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资料;熟练掌握非遗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的分类、归档与研究;学习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非遗进行记录、存储和传播,如建立数字档案、制作虚拟展示等。

3.实践操作

参与呼伦贝尔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如协助开展那达慕大会等传统体育竞技类非遗活动的组织与保护工作;进行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与记录,了解传承技艺和传承谱系,为传承人建立档案;参与非遗展览、展示活动的策划与布置,提升非遗的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

4.文化理解

深入研究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理解非遗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分析其共性与差异,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5.创新与发展

探索非遗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传承方式,结合当代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学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知识,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旅游开发等相结合,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如开发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

  五、培养方法

  1.理论教学:由专业课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理论部分。

  2.实践教学:定期邀请呼伦贝尔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传授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实习,参与非遗项目的调查、记录、展示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非遗保护的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学生深入呼伦贝尔地区的乡村、牧区、部落等,对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非遗的生存环境,采访非遗传承人,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非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田野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

  六、就业与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非遗保护机构管理、文化部门政策制定、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文旅产业开发等工作,或在研究机构继续深造。